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2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文艺副刊
2022年12月05日

周建忠院长:构建传统诗词鉴赏与创作的内在桥梁

——以《唐诗三百首》为例

阅读量:2646

 

经典阅读分享会第二季第21期如期举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建忠教授为我们带来“构建传统诗词鉴赏与创作的内在桥梁——以《唐诗三百首》为例”主题分享。

周建忠: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三江学院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范曾艺术馆终身馆长、江苏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楚辞研究中心主任、江苏优秀传统诗词传承基地主任。

分享会开始,周建忠院长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唐诗三百首》是儿童读本,我却认为是经典。这本书可以给你们提供很多创作灵感与写作指导。”

一、关于诗歌

墨西哥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曾说:“诗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周院长对此做了补充:“诗——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个群体的记忆,也是一个人物的记忆。”

紧接着,周院长抛出问题:“高考要不要考诗呢?”2022年全国甲卷中要求以“像一道闪电”为题写一首小诗,周院长展示了自己的诗歌,将马克思主义比喻为闪电,赢得同学们的赞叹。

“其实诗歌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我们生活在当下,诗词写作不应进入高考行列。”周院长讲道。

二、《唐诗三百首》为何是经典

《唐诗三百首》这个家喻户晓的选本,出自于无锡的蘅塘退士孙洙。尽管很多人对这个选本提出质疑批评,指出其存在选诗的不合理性等,但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后人仿效编了近百种《唐诗三百首》,没有一种可以超过或接近蘅塘退士本的。蘅塘退士本也有了近百种注本、评本、绘本、读本等,但历史再次证明:蘅塘退士本《唐诗三百首》就是经典,经典永远是经典。

三、对《唐诗三百首》经典性的认识周院长首先向我们推荐了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这是所有注本里最好的”。然后指出:蘅塘退士本的《序言》,共132字,这是我们研究的重要依据。《唐诗三百首》的经典性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为了儿童而编著,适合儿童阅读入门。首先,它立足盛唐、晚唐。其次,它抓住代表性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韦应物、杜牧、李商隐,选诗159首,超过全书1/2。李白、杜甫、王维三家选98首,近全书的1/3。最后,集中于诗人擅长的诗歌体裁:杜甫律诗23首,李白古体、乐府21首,李商隐律诗15首。

第二,选本性质的提升。《唐诗三百首》是一个终身读本,一个国民读本。正如孙洙所言:“俾童而习之,白首而莫能废”。

第三,它是指导诗词写作的范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这个选本经久不衰的最大特点。

四、读诗的好处

周建忠教授把读诗的好处归纳为四点:

(一)了解传统,提高思维和素养(二)增加素养,使人儒雅和厚重(三)培养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四)学习技艺,进行传承和写作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精神高地,体现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窗口。在大多数人眼中,诗歌是有点高高在上的,而周建忠教授则以自己的语言和经历阐释了写诗对于他的好处:回到本我不忘初心,精神追求保持灵动,真挚诚实领悟人生,不懈探索不断修为。

五、如何写诗

“诗人和非诗人的区别只产生在创作的一刹间。”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周建忠教授对于写诗则保持支持态度,并利用“我对面坐了一位熟悉的学生”这一事件,用小说、戏剧和散文的不同写作方式进行了不同的示范。

很多同学在传统诗词传承中存在以下困惑:

在基础课程上感到理论脱离实际;听专业讲座时,讲座者有意遮蔽过程;而在具体创作中,难于用韵平仄;此外在表述习惯上多用散文笔法。

周建忠教授则一一为我们解惑。他提出,写诗要有诗意诗情诗心。

(一)写诗忌讳技术。

很多人学会格律但写不出诗,而有些人没学格律写的诗却有诗意。这种问题就在于,诗歌是私人性的,是无法教授的。周建忠教授也提到在他的学生时代里,学习格律,学习写诗,但他真正的创作则是后来自己摸索出来,且很多都是从《唐诗三百首》中得到的灵感。

这也是他反对在高考命题中增加写作旧体诗词的主要原因。

过度注重技术,则会脱离音乐的特征,以往音乐、舞蹈和诗歌是三位一体,特别是《诗经》,可以唱,可以舞。

过度注重技术也会脱离创作主体。诗歌的创作者是为了什么而作,是抒发什么情感等等问题,其实没有答案。周建忠教授写诗从不告诉别人自己是为何事而作,为何情而抒。但坚持不感动绝不动笔。诗朗诵的分段也是自己写作过程凭感觉而定。从理性出发去看诗歌是一大错误。

(二)写诗注重灵感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电”,灵感乍现难以捕捉,就如苏轼所云,如兔起鹘落,天外行云,感得抓不得,抓得道不得。

而当周建忠教授找不到灵感时,就会潜入《唐诗三百首》反复揣摩,他把这个独门秘诀也教给了我们。

他提出,在《唐诗三百首》中,编者采用分体方式选编,可以让我们快速找到想要的典范。如,想写七律就去七律典范中学习,同理,五绝也是如此。

其二,在按语中提示。

其三,选入多样性作品,供读者选择学习斟酌。

写诗不能奢求一写就是一整首好诗,在反复研读的时候,更多的是灵光一现一个好句子。这时,就需要把它写下来。

六、诗歌节奏和平仄方式

在讲述完自己找寻灵感方法后,周教授提到他对韵律节奏的选择,也是用心良苦。“我对入选的七律进行统计分析,颔联、颈联用的最多的是2212/2221两种。节奏起初叫音步,我们口头可以叫停顿。每个人的教给学生写诗的方式是不一样,我教人写是从七律写起,会写七律就能写五律,会写七律就能写七绝。”周教授特别提到七律中最难写的就是颔联和颈联,我们现在所写的对联,也就是中间两联得来。借此,周教授拿出自己的诗进行说明:

“琴水/悠悠/知/冷暖诗山/巍巍/渡/春秋

夜雨/飘零/妆/画外春风/婉转/在/琴中”

其中上下两联相互对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节奏对节奏。并以自己写词的心路历程指出诗歌的主语并不是确定的,所省略的主语往往在一定限度上提升了诗歌的表达空间。这样的诗句有很多,例如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郭沫若的“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豪挺笔端”。

由此,周教授引出想要告诉大家诗歌格律的五个要点:

1.作为七律中间两联(颈联、颔联)的句式,必须严格对偶,也是对联、联语的基本句型。

2.上联最后一个字,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平声。

3.七言的音步(人教版语文教材:节奏)有:223/2221/2212,最常见的是2212:琴水/悠悠/知/冷暖。

4.上下句的第五字,动词/形容词、名词的动词用法;上句为平声,下句仄声。

5.每句七言,技术含量、写作难度在后三字:内容拓展、意境营造、时空转换、意在言外。前四句,甚至可以使用现成的成语。

说起对联,周教授又找了生活中的例子,如2022年北京春晚中出现的一些对联:上联为:“家家红,事事红,姹紫嫣红,健康码别红”下联对的是:“山山绿,水水绿,导航都绿,股市不能绿”周教授亲切地指出;“平仄没有大毛病,意思通顺略有趣味,问题在于字数没有严格对仗;上下联挂反且句末平仄有误。”

接下来,周院长为我们带来了写诗词必备的平仄结构记忆方法,并总结了自己的方法:基本句式、著名诗句、数学序号,三位一体,融为一体。

又通过诗句引出了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方式:

第一式:平起仄收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第二式:仄起平收②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三式:仄起仄收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四式:平起平收④②③④/①②③④

最后,周院长带着我们赏析了他来到三江后写的《多情只有秦淮月》中校园行的部分诗,以及《己亥春日教材感慨》《春江唱晚》《辛丑雨水》《割稻》等。

七、感悟

这次分享会让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诗的基本格律,而且体会到一种诗的美感、意境和独特的浪漫。

人的感受是相通的,看到花红柳绿,阳光明媚,古人心情愉悦,今人也会笑逐颜开;看到残荷落红,潇潇秋雨,李清照愁绪满怀,我们也是倍感凄凉。俗话说“情由境生”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来丰厚我们的素养点缀我们的生活。

(文/孙培华 卜佳瑶 许媛媛 房琼图/三江图书馆小微)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