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英烈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雨花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三江学院召开
本报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锻造思政“金课”,12月4日,雨花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会议以“弘扬英烈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围绕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与方式,通过开展集体备课、遴选优质教学案例等多种形式打造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的思政精品课,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同课异构”的教学创新,促进各学段思政课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创新。雨花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谢群,三江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周更生,雨花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磊、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主任孔德信、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书记田凯、雨花台区社科联副主席尹娟以及雨花台区委宣传部、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雨花台中学、金陵中学岱山分校、雨花台区实验小学、三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各相关单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迎光主持。
谢群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对于不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深入推进雨花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雨花台区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方面,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他期待与会专家、老师们在三江学院搭建的这一互学互鉴的平台上,充分用好雨花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深入交流、思想碰撞,将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思政课堂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以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成果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
周更生在致辞中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的独特价值,新时代我们将其作为核心内容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要构建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协同创新的思政教育体系,促使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师资力量的协同提升,在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中实现“大思政课”的系统化和优质化,助力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地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书记田凯、三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金梦、雨花台中学纪明月、金陵中学岱山分校孔荣荣、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张娅分别以《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求同存异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融入思政育人的“雨中实践”》、《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究》、《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思政教育——构建雨花实小“先锋领学”课程体系》为题做了主题交流发言。
田凯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需要在目标衔接、内容整合、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协同等方面形成育人合力,需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正确引导,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金梦从建设“大课堂”,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搭建“大平台”,激活新时代社会“大课堂”、建好“大师资”,培育立德树人的“大先生”、拓展“大格局”,汇聚共同育人“大能量”四个方面深入介绍了三江学院将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及其显著成效。
纪明月介绍了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融入思政育人的“雨中实践”,一方面紧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整合学科教学内容,挖掘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融合点,构建了校本案例库;另一方面依托红色活动,构建大思政格局,通过话剧、校本读物、主题班会、红色文化周等多种形式促进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同学校育人的结合;此外还注重多方协同,推进一体化建设,比如通过与地方高校的合作、承办全国红色爱国主义教育高峰论坛等多种方式,推动思政课建设。
孔荣荣从必要性和对策建议两个角度谈了大思政课视域下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赋能中学思政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问题。她认为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的融入,有助于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内涵,推动中学阶段思政核心素养的培育。
张娅介绍了雨花实小构建“先锋领学”课程体系,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一方面汇聚校内资源,搭建育人新模式。从贴近少年儿童生活实际来建设实景课堂模式、变革少年儿童学习方式来探索沉浸式育人方式,到开发“先锋领学”课程形成一体化育人体系。另一方面整合校外资源,既有走出去——寻访校外实景场馆到,也有引进来——探索“双师”课堂教学样式,还包括深下去——挖掘“大思政”教育科研潜力。
在随后的自由交流发言中,王磊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几件事情尤其值得思考。第一是在顶层设计上,既要考虑涉及不同学科之间融合的横向联动机制,还要有各学段如何发力的纵向指导机制;第二是要很好地体现区域特色,充分利用雨花台区红色文化资源,扎实推进优质课程建设;第三是要重视师资队伍培训,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对彼此课程教学内容的了解,做立体化的设计。
孔德信认为此次的交流发言有四个特点:思想深入、实践深行、平台深入、创新深究。每个老师所呈现的对雨花英烈文化和品格的认知和教学体会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各学段老师在思政课教学实践方面融会贯通各种载体,而且技术和平台应用娴熟,使成果更加彰显,具体做法及实践反思创新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建议,要加强雨花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凝练以及各学段学校、校内外资源整合,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之下,高校参与对接,把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专门成立的省级高端智库——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的资源引入,加强联动合作,从而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平台。
尹娟认为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我们应抓住区域优势,充分利用雨花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尝试去做一些思政精品课的设计。首先要找准教学专题,把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融入到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中,打破教学壁垒,开展教学专题合作。其次要充分发挥三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作用,积极构建雨花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共同体,通过常态化备课、磨课、观课、评课,开展联合教研。
孙迎光认为此次会议汇集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拉开了雨花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上一台阶的序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集中围绕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对如何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既有宏观统筹视角的深度分析,也有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在思政课建设目的和手段各层面汇聚了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的丰富成果和对相关问题的深度反思。后续希望在领导的关心、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之下,各学校能加强合作交流,真正搭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探索,锻造好思政“金课”,产生一些有影响的成果,合力推动雨花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通讯 郑琳丽 摄影 吴疆 审核 孙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