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学院2024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辑(一)
【前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2日,我校举行2024年三江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周更生出席会议并讲话,雨花台团区委副书记虞舒海、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学生代表出席会议。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周更生肯定了近年来我校在社会实践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向一直以来关心学生成长、支持社会实践的各单位、各学院师生表示感谢。针对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感悟“伟大成就”,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要勇于“自找苦吃”,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品质;三是要敢于“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绽放青春风采。
出征仪式上,雨花台团区委书记虞舒海为社区实践“双百共建”项目团队代表授旗。党委宣传部部长余雪冰为校级立项团队代表授旗。教务处处长陈新民为校级立项团队代表授旗。校团委书记鲁璐介绍我校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安排。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副主任谢胜越宣读《关于公布2024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立项结果的通知》。
我校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踔厉奋发新时代挺膺担当新征程”为主题,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精准对接”的原则,围绕理论普及宣讲、党史学习教育、传统文化实践、乡村振兴促进、学科专业实践、发展成就观察、教育关爱服务、青春环保、博爱青春、七彩假期十个方面组队,组建41支校级立项团队,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在躬身实践中擦亮青春底色,用行动践行铮铮誓言,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东山校区 寻梦山水田园风光擎画乡村振兴蓝图】
7月3日,三江学院东山校区“乡约筑梦,笃学尚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溧阳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团队成员走进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竹箦镇姜下村、别桥原乡等地,追寻红色足迹、了解溧阳当地乡村发展建设情况。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团队成员选择来到了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馆内每个展厅都保留了当时大量的文物和史料,配合上讲解员生动有趣的介绍,让团队队员们深刻领悟了新四军在抗战中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斗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站,团队成员来到了溧阳竹箦镇姜下村进行参观访学。同学们实地参观了食品配送、竹箦风鹅、兰花种植、乡村文旅四大产业,目睹了村民的辛勤劳作的成果和农村的巨大变化。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姜下村的“共同富裕”之路,小队成员还对姜下村党委书记吕岗华进行了简短的访问,更进一步地了解姜下村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吕书记带领姜下村创新创业的奋斗历程。
寻梦山水田园风光,擘画乡村振兴蓝图。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三江学子们将继续不负使命担当,以专业知识深耕基层。在乡野间淬炼青春,共绘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灿烂图景。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非遗润民心,文化共传承】
庐剧,作为安徽独有的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与喜爱。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庐音绘梦”实践团深入庐剧的故乡之一安徽和县,通过探访武道芳庐剧团,采访庐剧演员,参与“送戏下乡”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领悟中华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核。
7月8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按照计划前往安徽马鞍山和县,踏上了“非遗润民心,文化共传承”实践项目的旅程。他们访谈了“庐剧皇后”武道芳老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庐音绘梦实践团跟随武道芳戏剧团前往马鞍山含山县韶关镇,开展了送戏下乡活动。舞台上演员的精彩演出,引得现场观众喝彩连连、掌声不断。8月初,为了进一步弘扬庐剧文化,庐音绘梦实践团成员在完成实地体验之后,回到了各自的家乡,举行了“庐剧进社区”公益课堂,为居民带来了一场戏曲学习盛宴,同时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居民们近距离感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大家不仅对庐剧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增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展望未来,实践团队希望建立更完善的戏曲文化传承与推广机制,期待与更多的乡镇建立合作关系,将庐剧艺术持续地传递给更广泛的群体。同时,他们也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中来,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古韵新辉,情暖桑榆】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7月4日至7月10日,三江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烛火微光,点亮夕阳”实践队奔赴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定坊村银城松椿颐养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老人们送去关爱与温暖。
在活动过程中,实践成员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他们与老人们亲切交流,关心地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细致入微,充满关爱。现场氛围融洽,温馨而欢乐。实践成员陪伴在老人身边,与他们畅谈生活琐事,耐心倾听老人们的故事和心声,让他们感受到了关怀和温暖。此外成员们还积极配合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协调安排,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大厅陪老人一起做娱乐及康复活动。实践成员与老人们对弈棋盘,并为老人们献上精彩的歌舞节目。同时实践成员们还带来了养生讲座为老人们详细讲解了养生知识,包括饮食调养,运动健身,心理调适等方面,同时伴有八段锦手指操指导教学,讲座内容既实用又通俗易懂,深受老人们的喜爱。提高老人的防诈意识,实践成员还开展了防诈宣传活动。他们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问答的形式,向老人们普及了防骗知识,让他们了解了各种诈骗手段及应对方法。老人们纷纷表示这次宣讲让他们受益匪浅,对防范诈骗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不仅为老人们带来了欢乐与知识,还传递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实践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展现了当代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古韵新辉,情暖桑榆。三江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烛火微光,点亮夕阳”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并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继续开展更多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垃圾分类共携手 同做绿码导航人】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江苏的重大战略部署,三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以“垃圾分类共携手,同做绿码导航人”为主题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鲁阳老师带队指导。
7月2日至7月5日,活动前期团队负责人共召开4次项目讨论会,涉及线上线下,将每个人、每天的任务分配到位,为后期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7月6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建策科技有限公司,这里不仅是技术的摇篮,也是他们传播垃圾分类知识的第一站。团队成员们精心准备,以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向企业实习生们阐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7月9日下午,实践团的脚步不停歇,他们转战至小行社区,继续深化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随后,营防中学的王二春老师带着实践团和带队老师参观了校园,我们见证了垃圾分类的生动实践:从教室到图书馆,分类垃圾桶井然有序,环保理念深入人心。7月9日上午,实践团的成员们满怀热情地踏入了雨花台实验小学,为这里的学生们精心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教育活动。此外,志愿者们不畏酷暑,就“垃圾分类”进行了相应的社会调研。
一周的时间转瞬即逝,“智能绿码导航者”团队的成员们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绿色篇章。他们走进企业,用科技的力量赋能环保;他们深入社区,用实际行动引领绿色风尚。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秉承“垃圾分类共携手,同做绿码导航人”的初心使命,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前行,为构建更加绿色、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智能守护红色遗址 数字探寻老区新颜】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号召,三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了以“智能守护红色遗址,数字探寻老区新颜”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红色文化传承,旨在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激励青年学子勇担使命,同时将红色精神的种子深植于儿童心田,推动红色教育智能化、便捷化、深入化发展。
本次活动在安徽省六安市这片革命热土上热烈展开,由三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鲁阳老师带队,活动历时七天(7月11日至7月17日),足迹遍布1区、3县,深入3个镇及2个社区(村),覆盖700余人次,形成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社会实践。7月11日至13日,实践团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召开了多次工作会议,对即将开展的红色文化探索活动进行了周密的规划与安排。7月14日,实践团的红色之旅在安徽省金安区金寨县正式拉开序幕。上午,他们首先来到了金寨革命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革命精神的殿堂,瞬间将大家带入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下午,实践团成员们来到金新幼儿园,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课堂。他们不仅生动地讲述了红色故事,还开展了“科技领航,红色创艺”文创设计活动。7月15日,实践团来到了金安区长安社区,继续他们的红色探索之旅,为孩子们讲述了“大别山精神”的红色故事。7月16日,实践团成员们分为两组,分别开展了拍摄与线上制作工作。
为期一周的红色文化探索之旅圆满落下帷幕。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深刻领悟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径。他们利用智能技术守护红色遗址、通过数字平台传播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青年学子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校报微论】
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各地各高校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
高校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实践的目标使命,通过社会实践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要聚焦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大学生寻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亲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魅力和人民情怀,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要聚焦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重点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感知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着力强化“四史”教育,实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要聚焦服务“国之大者”,带领大学生“小我融入大我”,在社会实践中深刻体验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战略部署,精准锚定人生发展方向。
(孙培华)